“監測工作只允許在凌晨零點至清早六點期間進行。”談到崗頭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簡稱崗頭河項目)的地鐵安全監測時,深水規院勘察測繪院工程測量部監測小組負責人趙晨表示。自2019年6月8日開展第一次監測工作至今,趙晨帶領的地鐵安全監測小組已在項目一線奮戰了大半年,后來因為地鐵線路調試原因,每次監測工作更是改在凌晨開始!
崗頭河項目箱涵位于在建地鐵10號線坂雪崗大道區間,箱涵中心線與地鐵左右線隧道中心線交叉,地鐵安全監測工作由深水規院勘察測繪院工程測量部監測小組承接。在箱涵施工期間,因地鐵10號線正處于調試階段,經與地鐵管理單位協調后,監測工作調整在深夜進行。
全自動化監測回歸人工監測?
近年來,深水規院在勘察測繪工作中不斷推廣運用自動化監測、一體化布控、數字化采集、三維建模等新技術新手段,面對需要深夜開展的安全監測工作,原本可以采取全自動化監測、極大解放作業力量的方式,因地鐵作業車輛和施工人員來往頻繁,監測設備安全運行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改為自動化監測設備+人工操作的模式。
“目前我們具備自動化監測的技術實力,只是現場條件不允許我們做自動化。” 趙晨介紹,相對全自動化監測,目前的監測作業人工成本更高些,不過監測指標各項數據精度并不受影響,特別在疫情期間,監測小組仍按照1-2天的監測頻次提供監測數據,實時守衛地鐵隧道結構安全,得到了業主和監理的充分認可。目前地鐵監測區段箱涵已完成約50%任務。
讓安全守夜人安全夜歸
應業主要求,2019年6月開始施工至今的崗頭河項目,春節期間需連續施工,以確保箱涵主體按期順利完工。為保障地鐵隧道結構及周邊建(構)筑物安全,監測小組(趙晨,黃永健,袁冬冬,李輝,周潔輝,張磊)共計6人堅守項目現場,對箱涵下方地鐵隧道結構以及地面周邊建構筑物及時進行安全監測,為崗頭河箱涵施工保駕護航,堪稱地鐵隧道中的安全守夜人。
為保障監測小組成員在疫情期間的地下空間作業安全,深水規院嚴格按照投控公司及公司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配備了口罩等必備防疫物資,對自動化監測儀器設備采取專項消毒措施,未經消毒的監測儀器設備一律不允許從外業工作中帶回辦公場所存儲。在監測工作中,監測小組全體成員同時服從建設單位的防疫工作指揮及施工單位的防疫配合工作安排,做好各項應急準備。